零担收入破200亿,连续多年稳居前三,跨越速运的竞争武器是什么?

物流行业一向被认为是“苦哈哈”、同质化严重的行业。当无数玩家深陷“价格战”泥潭,在“更便宜一点”的维度上卷生卷死时,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什么才是物流企业穿越周期、构筑真正壁垒的终极护城河?

零担收入破200亿,连续多年稳居前三,跨越速运的竞争武器是什么?

在寻求答案的众多探索者中,跨越速运的实践格外引人注目。这家以逆势崛起著称的企业,不仅连续多年稳居中国零担榜单Top3,更以远超行业均值的复合增速和“中国物流服务最佳表现奖”“卓越服务商奖”等专业口碑,将“品质服务”从理念落地为可验证的竞争壁垒。它的成功路径,为解答上述难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样本。

增势“猛” 连续四年稳居行业前三甲

回望跨越速运的发展历程,一个“猛”字足以概括其增长势头。自2018年零担收入突破50亿大关以来,跨越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零担收入实现翻倍增长,达113亿;2023年该收入进一步攀升至184.7亿元;2024年更是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37.2亿元。凭借这一连串亮眼业绩,跨越速运已连续四年稳居零担行业前三甲。可以说,跨越的持续高速增长,正是市场对其品质服务认可和积极买单的结果。

这一市场选择,在当前的行业格局中尤为清晰。观察最新零担榜单前三强——顺丰快运、德邦与跨越,不难发现它们均为直营体系。相较于加盟模式,直营体系在服务标准、运营管控和品质稳定性上通常更具优势。前三甲皆为直营的格局,清晰地印证了在当下竞争环境中,市场正对高品质服务投下信任票。

这种偏好发生的背景,是中国零担快运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当前,零担市场规模微降标志着增量时代结束,存量竞争格局已然形成。竞争重心正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盈利能力与服务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以货量规模见长的加盟制头部企业也纷纷调整策略重心,高呼“品质为王”,这一转变无疑强化了“服务品质是当前核心竞争要素”的行业共识。

在此趋势下,具备服务先发优势的直营头部企业地位持续巩固。最新榜单数据也清晰揭示了强者恒强的格局:榜单靠前的三家直营企业收入已占榜单前十名总收入的64%。这一压倒性的占比,不仅直观展现了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聚拢的现实,更有力佐证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正日益凸显。

需要说明的是,榜单前三甲之一的德邦近年调整了业务统计口径,将部分原属快递的高重量段产品归入快运,这对榜单数据的纵向可比性产生了一定影响。而跨越的业务统计口径保持稳定,始终深耕同一核心市场。同时跨越能够持续稳居行业前三,并实现近30%的四年复合增长率,领先一众老将,其增长动力更清晰地体现为强劲的内生动力,也更显难能可贵。这不仅说明其规模的稳健扩张,更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拥有更强悍的爆发力。

强悍爆发力背后的三大护城河

在竞争激烈的零担快运市场,跨越速运的强悍增长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深刻理解并系统性地构建了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服务壁垒。这绝非口号,而是通过战略聚焦、重资产投入与精细化运营,在以下三大维度形成的护城河——

时效定义效率

跨越的起点,是对B端企业客户核心痛点的精准捕捉:高时效与确定性。创始人胡海建果断选择差异化路径,聚焦高端航空件,将“快”刻入企业基因,成为国内限时速运的开创者,推出当天达、次日达、隔日达等标杆产品。然而,承诺“快”易,兑现“快”难。对此,跨越的选择是以时效定义效率,布局航空运力,搭建立体化航空网络。

一方面,跨越深度绑定东航物流、南航物流、国货航等头部航空物流企业,整合了大量航空货代资源。为了强化时效竞争力,跨越还卡位东南西北四大航空枢纽空侧,构建起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密集航空网络,最终形成“全货机+客机腹舱+东南西北四大航空枢纽空侧”三位一体的航空运力体系,实现了全国90%以上城市的“夜发晨至”。这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助力跨越锁定了对时效极度敏感的中高端制造客户,实现日均航空货量峰值突破万吨。

另一方面,跨越更将目光投入未来,为解决企业客户未来旺季高峰货量问题,今年斥资购入60架大型无人货运飞机,重点布局华东和华南两大经济区,勾勒出中国低空物流网络的雏形,把物流时效的行业标准提升到全新高度。时效,也由此从差异化标签,升华为跨越兑现客户价值承诺的核心效率引擎。

科技定义体验

然而,对精密仪器、3C电子、高端制造等客户而言,快只是基础,精准与稳定才是命脉。特别是在更贴近消费的生产供应链端,生产计划更追求时效的精准性、稳定性,并非单纯越快越好,容不得模糊与波动。这不仅考验服务商的物流网络布局和执行能力,更考验系统能力。

跨越掌舵人胡海建“IT男”的基因,以其独特的风格塑造了企业的发展轨迹,在其带领下,公司早在创立之初便布局了信息系统。经过十年迭代,跨越推出了耗资数十亿、凝聚1700名工程师心血的“铸剑系统”。它并非炫技之作,而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利器。通过智能路由规划、动态资源调度、全程可视化追踪、异常预警与快速响应、数据驱动决策,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与客户服务体验的确定性与透明度。

其中,其首创的“动态路由”,运用大数据与超强算力,极致管控人、车、货、场,从海量路径中筛选最优解,大幅节约了80%的调度人力与20%场地资源,释放的资源还可增加30%以上的货量运营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系统深层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每一票货物的成本被拆解到人工、场地、过路费,乃至单票利润清晰可算,并能迅速根据客户需要实时优化方案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更难得的是,这套系统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以上大数据分析、动态路由能力,而在于其“平权”理念——大客户和中小企业用同一套系统,但都能基于自身需求跑出千人千面的方案。由此可见,科技真正定义了服务的深度与温度。

方案定义价值

铸剑系统沉淀的“千人千面”能力,恰是跨越应对行业最新挑战的钥匙。当下,客户需求日益碎片化、柔性化,多品种小批量订单成为常态,对定制化、客制化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物流服务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依托强大的技术底座、运力底盘和服务团队(8万员工、21架全货机、2.8万车辆、5000+场地),跨越实现了从“提供物流产品”向“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转型。跨越内部流传着一个说法:服务着上千万企业客户,却没有两份完全相同的解决方案。这“千人千面”的能力在实践中大放异彩,服务着精密仪器、3C电子、生鲜、医药等十多个细分行业的B端企业级客户。

譬如,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跨越速运已深耕于该产业,全面覆盖动力电池、消费电子和储能电池等锂电池供应链服务。譬如,跨越也精准抓住了Temu、SHEIN、TikTok等跨境电商出海浪潮,提供专业头程物流解决方案。方案,成为跨越理解并满足客户复杂、个性化需求的终极价值交付形态,也是其最深、最灵活的护城河。

结语

跨越构建的时效快、科技强、方案活三重优势,核心逻辑都在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响应。从满足时效刚需出发,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确定性与个性化服务,最终以定制化方案解决客户复杂问题。三者相互强化,共同塑造了以客户为中心、难以复制的系统性服务壁垒。

而回过头来看,物流竞争的本质,归根结底比拼的是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力和服务落实的能力。正如胡海建所言,“每个伟大的企业都是被客户折腾出来的”。关键在于谁能更有效地匹配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并优化服务体验。跨越的成长路径,正是这一理念的诠释,不仅在时效、科技、方案上构建了系统性响应能力,更将该理念渗透在服务的细枝末节之中——全网24小时昼夜取派、1对1管家式服务;胡海建更以身作则,开设总裁信箱直接聆听并解决客户诉求……

尤其在反内卷呼声高涨、品质为王的当下,跨越的实践证明了,唯有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融入战略与行动,打造超越预期的能力,才能在强者恒强的格局中赢得持续竞争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