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持续在空域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传统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国民航局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为33.8%,预测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低空经济存量已达13.9万家;有超过440条无人机航线。其中,长三角地区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以25.93%的产业占比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地。
发展加速度: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引擎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积极响应,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多地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发展,呈现“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景象。如四川省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资金补贴支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企业等领域发展。《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上海将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同时,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在政策与资金双重保障下,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从建设内容看,低空基建可分为“硬体”与“软体”两方面。
“硬”实力,主要聚焦地面设施布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达475个,较2023年、2022年同比增长26个、79个;截至2024年6月,深圳已建成249个低空起降点,计划到今年底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此外,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低空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之一,具备环保、高效、低噪等优势,例如峰飞航空研发的载人eVTOL,从深圳蛇口到珠海九洲港的时间由车程两个多小时缩短至空中20分钟。
“软”实力,重点在突破空管系统与通信网络。截至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通信网络加快向5G-A演进升级;其中,深圳市通过构建“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及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实现低空飞行活动全流程数位化管理。
“空中革命”:破解冷链物流末端困局
“低空经济+冷链”借助空中运输速度与可达性,同时严格维持关键温度稳定性,实现温度敏感型货物快速、高效且精准交付,尤其在抵达偏远、拥堵或地理条件复杂区域时,展现出变革性价值。
卓越的时效和质量。生鲜农产品及医疗用品(如疫苗、器官等)对交付时间较为敏感,如浙江温州瑞安市高楼镇运用“无人机+冷链”立体销售模式,让杨梅从枝头到同城餐桌仅需2小时,果农采摘杨梅2分钟内飞越山岭抵达物流基地,随后借助冷链快递车发往各地,冷链销售占比突破50%。即时零售要求冷链配送实现“30分钟达”,美团在深圳、上海等城市开通55条无人机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52万单,在深圳核心区域实现“3公里8分钟送达”,在上海五角场商圈达成“3公里15分钟达”,较传统配送提效近150%。南京(众彩)农副物流中心打造“空中作业网—冷链流通网—城市配送网”融合体系,已常态化运营5条无人机校园配送线路。
崎岖地形与复杂气象的可达性。8月13日,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正式启动全省首个低空冷链物流试点项目。无人机搭载恒温冷链箱,支持零下25摄氏度至15摄氏度精准控温,通过低空通信网络实时监控航线、气象及货物状态,规避飞行风险,可在崎岖地形与复杂气象条件下稳定飞行,已在汶川县车厘子、雅江县松茸等易损农产品成功实践,15分钟内即可完成传统数小时山路运输,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低空严选”品牌。
具备经济性、规模化落地的商业模式。汉商低空港作为国内首个商圈低空物流枢纽,已于6月正式投入运营,其负责人表示“从汉口北渔人码头到汉商21世纪购物中心,传统冷链物流运输至少50分钟,无人机仅需30分钟,效率提升40%;5公斤货物每公里运费约8元,与传统跑腿价相当。”此外。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丰翼物流无人机在大湾区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起降800至2000架次,日均运输单量突破1.2万票。
但是,目前中国低空运输在冷链领域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未来要向“成网”阶段过渡,仍面临许多挑战。
织密“脉络”:低空冷链从试点到成网的跨越
未来,低空冷链要突破当前“试点”瓶颈、迈向“成网”新阶段,需从技术、空域、运营、标准四大维度协同发力。
技术创新方面,聚焦无人机电池技术突破,加大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电池研发投入,同时探索电池快充、换电模式,缓解续航压力;优化冷链设备设计,采用轻量化、低能耗的恒温技术,在保障温度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设备对无人机载重和续航影响;此外,加强无人机自主避障、智能调度技术研发,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飞行安全性与效率,为规模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空域管理方面,国家层面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低空空域规划方案,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适飞空域范围,建立“国家统筹、地方细化”的空域管理机制;简化低空飞行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同时,搭建协同管理平台,实现空域使用信息实时共享,在保障国防安全前提下,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实现跨省域低空冷链运输。
运营模式方面,鼓励多方主体共建低空冷链基础设施,如共享起降点、通信网络等,降低单个企业建设成本;推动“低空冷链+电商+生鲜企业”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品类货物运输需求,定制化设计配送方案,例如为高价值生鲜提供“无人机+冷链车”的立体配送网络,提升服务精准度;此外,尝试“分时租赁”“共享无人机”等新型运营模式,提高设备利用率,摊薄运营成本。
标准建设方面,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低空冷链技术规范和运营标准,涵盖无人机性能指标、冷链温度控制精度、飞行安全规程、货物包装标准等方面;同时,完善低空飞行事故处理、责任认定标准,以及货物损坏赔偿机制,保障消费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加速度: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引擎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积极响应,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多地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发展,呈现“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景象。如四川省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资金补贴支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企业等领域发展。《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上海将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同时,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在政策与资金双重保障下,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从建设内容看,低空基建可分为“硬体”与“软体”两方面。
“硬”实力,主要聚焦地面设施布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达475个,较2023年、2022年同比增长26个、79个;截至2024年6月,深圳已建成249个低空起降点,计划到今年底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此外,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低空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之一,具备环保、高效、低噪等优势,例如峰飞航空研发的载人eVTOL,从深圳蛇口到珠海九洲港的时间由车程两个多小时缩短至空中20分钟。
“软”实力,重点在突破空管系统与通信网络。截至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通信网络加快向5G-A演进升级;其中,深圳市通过构建“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及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实现低空飞行活动全流程数位化管理。
“空中革命”:破解冷链物流末端困局
“低空经济+冷链”借助空中运输速度与可达性,同时严格维持关键温度稳定性,实现温度敏感型货物快速、高效且精准交付,尤其在抵达偏远、拥堵或地理条件复杂区域时,展现出变革性价值。
卓越的时效和质量。生鲜农产品及医疗用品(如疫苗、器官等)对交付时间较为敏感,如浙江温州瑞安市高楼镇运用“无人机+冷链”立体销售模式,让杨梅从枝头到同城餐桌仅需2小时,果农采摘杨梅2分钟内飞越山岭抵达物流基地,随后借助冷链快递车发往各地,冷链销售占比突破50%。即时零售要求冷链配送实现“30分钟达”,美团在深圳、上海等城市开通55条无人机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52万单,在深圳核心区域实现“3公里8分钟送达”,在上海五角场商圈达成“3公里15分钟达”,较传统配送提效近150%。南京(众彩)农副物流中心打造“空中作业网—冷链流通网—城市配送网”融合体系,已常态化运营5条无人机校园配送线路。
崎岖地形与复杂气象的可达性。8月13日,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正式启动全省首个低空冷链物流试点项目。无人机搭载恒温冷链箱,支持零下25摄氏度至15摄氏度精准控温,通过低空通信网络实时监控航线、气象及货物状态,规避飞行风险,可在崎岖地形与复杂气象条件下稳定飞行,已在汶川县车厘子、雅江县松茸等易损农产品成功实践,15分钟内即可完成传统数小时山路运输,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低空严选”品牌。
具备经济性、规模化落地的商业模式。汉商低空港作为国内首个商圈低空物流枢纽,已于6月正式投入运营,其负责人表示“从汉口北渔人码头到汉商21世纪购物中心,传统冷链物流运输至少50分钟,无人机仅需30分钟,效率提升40%;5公斤货物每公里运费约8元,与传统跑腿价相当。”此外。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丰翼物流无人机在大湾区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起降800至2000架次,日均运输单量突破1.2万票。
但是,目前中国低空运输在冷链领域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未来要向“成网”阶段过渡,仍面临许多挑战。
织密“脉络”:低空冷链从试点到成网的跨越
未来,低空冷链要突破当前“试点”瓶颈、迈向“成网”新阶段,需从技术、空域、运营、标准四大维度协同发力。
技术创新方面,聚焦无人机电池技术突破,加大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电池研发投入,同时探索电池快充、换电模式,缓解续航压力;优化冷链设备设计,采用轻量化、低能耗的恒温技术,在保障温度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设备对无人机载重和续航影响;此外,加强无人机自主避障、智能调度技术研发,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飞行安全性与效率,为规模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空域管理方面,国家层面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低空空域规划方案,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适飞空域范围,建立“国家统筹、地方细化”的空域管理机制;简化低空飞行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同时,搭建协同管理平台,实现空域使用信息实时共享,在保障国防安全前提下,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实现跨省域低空冷链运输。
运营模式方面,鼓励多方主体共建低空冷链基础设施,如共享起降点、通信网络等,降低单个企业建设成本;推动“低空冷链+电商+生鲜企业”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品类货物运输需求,定制化设计配送方案,例如为高价值生鲜提供“无人机+冷链车”的立体配送网络,提升服务精准度;此外,尝试“分时租赁”“共享无人机”等新型运营模式,提高设备利用率,摊薄运营成本。
标准建设方面,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低空冷链技术规范和运营标准,涵盖无人机性能指标、冷链温度控制精度、飞行安全规程、货物包装标准等方面;同时,完善低空飞行事故处理、责任认定标准,以及货物损坏赔偿机制,保障消费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